巴夏:現在你們越來越少的人需要「不得不」變得無意識,以便與你們的高我連接。既然你們現在是在清醒的狀態與其連接,你們將能夠簡單地「啟動」,因為你們允許連接狀態發生在清醒的有覺知的狀態,而不是「必需」變得無意識才能建立那種連接。
你是你那個版本的「無限」,對我們而言,總是兩者皆是——你用你的意識所生成的任何實相,對你而言是個100%的「絕對」,而它對於每一個其他人的「絕對」而言絕對是「相對的」。換句話說,「真理」是由所有的「真理」組成的,並沒有一個背景實相可以供其它的實相來比較自己的有效性。它們都是有效的。對於造物中的每一個存在來說唯一共通的事情就是「你存在」這一事實,以及「你發出什麼,就會收到什麼。」除此以外,都是你們的協議。都是你們的定義。都是你們的視角。都是你們的觀點。
現在,簡短地說,因為我們想為這些概念中的一些提供一點輪廓,你們所稱的「直覺」,「心靈現象」(psychic manifestation,超自然現象),「心靈感應」(我們所稱的「遠距離-同感」)。請允許我們描繪這些概念中的一些。因為現在你們已經開始融合,有意識地、更多地覺知到了「你們一直都處於彼此心靈感應的連接中」這一事實。
請允許你自己認知「心靈感應」到底是什麼。你們許多人對它的舊定義是「讀彼此的心智」,某種意義上是的,但是在物理機制上而言則不是。你們並不是真的直接地「讀」彼此的心智。事實是,「心靈感應」,是受「情感」所激發,它的意思是,你越是與某個個體或某個對象或某個情境相認同,你越是模仿它的頻率,你就越是運作於一個與之相似的波長上。如果你運作在一個與其非常相似的波長上,這就意味著你的「三棱鏡」——信念、情緒、思想,將均質無差別的同一能量轉譯成為了相同類型的思維模式,和你所模仿的對象一樣。所以你們,同時,擁有了相同類型的思想。並不是你直接「讀」了某個其它人的心智。而是你在「模仿」他們。
所以,在你們的實相中有意識「心靈感應」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儘可能強烈地「認同」每一個人或任何一個人,而做到這一點的方法就是,是什麼?「無條件的愛」。愛是基本的振動,基本的諧波(chord of harmonic,和諧的情感),在你們實相裡。這就是為什麼在你們社會裡,彼此相愛的個體,通常相當明顯地知道彼此在想什麼,在任何時刻。難道你們沒發現「相愛的雙方經常知道彼此的思想」?那是因為他們處於如此相似的波長上,以至於他們同時擁有了同樣的思想。看起來就像他們在讀彼此的心智一樣。他們只是成為了彼此絕對的反映。所以「無條件的愛」將會允許你們社會「知道」它自己,在個體層面上,也在集體層面上,將允許你們擁有越來越多的「心靈直覺」。
現在,我們認知到,在你們星球上你們已經產生了許多你們稱作「科學觀念」的概念,這沒有問題,其有它的價值。然而,在應用到「心靈現象」上面時,產生了一點點的誤解,你們所稱的科學觀念的舊定義被有意識地應用到了你們尚不熟悉的某些事物上面,並且假設心靈現象必須符合舊的科學調查的範式,它可以符合,但它符合的不是你們所創造的那些定義。原因很簡單,你們使用了陳舊的測試(方法)來測試不適用那些測試(方法)的事物。存在著管轄心靈現象的規則,姑且這麼說,「法則」。它之所以有效,是有原因的,有時候又無效,也是有原因的。簡言之,你們現在仍然在總結到底是出自哪些原因,我們會簡短地概述幾個心靈運作的「法則」:
第一個主要的原因,我們已經談論過,一切皆一,所以你才能夠和任何事物建立連接,認同及匹配其頻率使你得以與其強烈地連接上,然而,如果某些條件未能得到滿足,你將不會得到心靈感應這一心靈現象的顯現。這個概念的,最基本的顯現之一,最基本的法則之一,最基本的定義之一,如下:
和電流一樣——因為在許多方面它們都很相似——心靈現象總是會沿著阻力最小的路徑運行。這是什麼意思呢?它的意思是,比方說有一個人,來到另一個人面前,對他說,「我有心靈能力」,「噢,是嗎?那我們就來證明一下。告訴我,我今天早餐吃的是什麼?如果你說不出來,你就沒有心靈能力。」
現在,問問題的這個人,尋找證據的這個人,已經知道答案是什麼了。既然提問者已經知道答案,為什麼答案要降給另外一個不知道的人呢?交談的雙方之一已經擁有他們需要的信息了。很多時候這使得另一個人知道信息的能力發生了短路,因為信息已經被知曉了——在這個集體的事件裡。信息走的是阻力最小的路徑。明白了嗎?最主要的一點是,信息是否已經可以通過更容易的方式被取得?答案是是的,其中一個人已經知道答案了。所以,到此結束,互動完成。這就是其運作的機制。
其次,這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被第二條法則壓倒,知道信息的需求度或渴望度 強烈嗎?如果那個人根本就不關心你的早餐(觀眾笑聲),他對知道你的早餐毫無激情,那麼就不太可能能夠產生和你足夠相同的興趣波長,以關心並得知你早餐吃的是什麼。它完全取決於需求和慾望,因為那會激活情感的引擎,讓興趣(活力)流動起來。如果這一點未能得到滿足的話,那樣的話,信息也不一定會到來。
第三,允許度,自發性,自信度。
換句話說,許多你們稱做心靈傳感的現象,其發生十分地具有自發性,具有突然性(出乎意料),發生於日常的正常生活的交流互動中。換句話說,探索這類事物的實驗室,並不必然是你們的科學家所認為的實驗室,而是自發的生活本身這個實驗室。因為它是由情感所激發的,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心智的大腦作用,如你們許多人被教導並認為的那樣。現在,就如同以下情形的例子:
如果一個人將一個人帶到你們的一個實驗室裡,將他全身都捆上電線,弄的他很緊張,很不舒服,很忐忑,對周圍的人不熟悉也不瞭解,也感覺不到周圍的人真的關心他,因為他們如果關心的話就應該體會到他現在的感受。這時,如果那些科學家中的某一位說,「好,現在我數到三,你就愛上我,如果你沒有愛上我,愛這種東西就不存在。這是一個更合適的比喻,關於心靈現象為什麼能成功或未能成功。
因為其本質是感同身受(empathic,同感,同情)。如果被測試者不夠自信,得不到鼓勵,面對著你們所稱做的偏見或者懷疑,如果沒有讓他感覺到舒適,未被允許建立起自信,那麼這也會造成自發性交流互動的短路。
第四個法則:個人的詮釋。
有許多人,就算他們允許自己能夠繞過(circumvent)阻力最小的路徑,確實具有強烈的渴望,確實擁有足夠的自信,卻仍然可能不瞭解,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信念,可能會根據自己的信念定勢(set of definitions)對信息進行過濾,他們得到了正確、有效的信息,對測試的人卻顯得不正確、無效,因為沒符合上他們所期待聽到的方式。
舉個例子,比如說你有一副你們的撲克牌,比如說拿著牌的人拿的是黑桃A(Ace of Spades),現在,黑桃A,對於受測試者,對於試圖判斷出該張牌是什麼牌的另一個人,黑桃A可能被詮釋為——如果對於拿著牌的人而言,黑桃A是一張最大的王牌(a winning card),他用這張牌曾經贏過牌局,那麼該含義,該意圖,就會被傳送給另一個人,另一個人會收到「王牌」(winning card)這個概念,而如果他曾經玩的撲克牌是另一種玩法,對於他而言撲克牌的「王牌」是紅桃Q(Queen of Hearts),那麼他收到的第一印象就是——「紅桃Q!」
「不對,你說錯了——心靈現象這種事情根本就不存在!」
但他沒有認識到的是,那個個體收到的,是那張牌被賦予的「基本的意圖」、「基本的詮釋」、「定義」,然後他將該張牌的「含義」按照「個人的理解」、「精確地」翻譯了出來——我們所說的你們能聽明白嗎?(觀眾:能。)——所以,這些基本的規則的確存在,如果遵循了其結構,那麼你們想要多少就能引發多少可重複的心靈現象的(實驗)案例——如果你們測量這事件的實驗室是它本應該被測量的實驗室。你無法測量一個冰塊——如果你的實驗室是一個火爐的話。
你必須在一個對你要測量的東西有助益的環境裡進行測量。其癥結只不過是,你們對於心靈現象的定義沒有被理清,清楚到足以讓你們理解你們所尋找的是什麼,要測量的是什麼。但是在你們的實相裡這些事情正在改變。而這形成了你們所稱的「超物理學」(metaphysics,玄學,形上學)一些基本機制的基礎。
超物理學,在那個意義上,在某種意義上,並不是真的「外在於」物質實相,它只不過是一個,在你們的日常生活中你們尚未清晰地以「適當的」、「可行的」方式定義的,不同的面向而已。但是這正在改變。全都取決於你們如何定義它。即便是在你們所說的現在,某些你們的前沿物理學家,已經開始認識到,你們的物質實相,只是你們對它的定義而已。所以你們所稱做的物質實相,以及過去所稱作的形上(超物理)實相,它們的定義正在開始融合,在某種程度上。
根據我們的感知,這在你們實相裡會繼續加速,直到有了這樣一份瞭解:意識,必須成為,你們擁有的任何科學公式的一部分。因為你們的觀點(perspective,視角)徹底地決定了你們所得到的實相。你所設計的實驗的目的決定了你所得到的結果。而那是你會得到的全部。你一開始的觀點,你一開始的偏見,決定了結果。
懷疑論者永遠都將能夠說,「瞧?我早就告訴過你了。」因為他們一開始就相信會那樣了。要記得,懷疑的態度(skepticism)並不是一個科學的觀點。頭腦開放(open-minded)才是。懷疑論(skepticism),儘管我們瞭解這個詞的詞根原意是「去知道」,懷疑論在你們社會現在基本上已經變成了「朝著某個方向的先入為主的偏見」——你希望證明別的什麼是虛假的,而不是帶著一個開放的頭腦進入某樣事物,「這裡有沒有什麼對我來說是管用的(works for me)?或是不管用的?」不是說它必然要表示,它必須「符合」你一開始認為自己經驗上知道(或不知道)的事物,它們全都「符合」,因為沒有什麼創造是外來的(extraneous,不重要的,非必要的)。
你們每一個,都「符合」/「值得」(fit,有資格,值得),不然你不會存在。明白嗎?